金城,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,教育部高校动画、数字媒体专业教委会副主任,广东省动漫艺术家协会主席。
自1922年万氏兄弟推出中国首部动画广告片《舒振东华文打字机》至今,中国动漫早已走过百年历程。在这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,广东动漫人始终勇立潮头:从中国第一幅现代漫画《时局图》,到深度参与并造就新中国动画的多个“第一”,再到改革开放后乘势而上、孕育出多个国民级动画IP,这份贯穿始终的创新精神,领潮国产动漫完成了从艺术探索向产业繁荣的跨越。如今,广东动漫年产值超600亿元,约占全国三分之一,全省动漫企业达20.6万家,创作了全国约三分之一的动画片,制造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动漫衍生品。
开天辟地:广东动画人“大闹天宫”的时代
20世纪50年代初,特伟奉命筹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。这位自幼酷爱《三国志》《水浒传》连环画的广东中山人,此时已成长为中国动画的领军人物。1961年,特伟力邀万氏兄弟出山,历时四年完成《大闹天宫》。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东方造型艺术,打破了西方动画美学的垄断格局,法国《世界报》惊叹其为“迪士尼无法企及的东方造型艺术”。
特伟与詹同、马克宣、戴铁郎等粤籍艺术家,共同构建了“中国动画学派”的黄金矩阵。詹同于1958年设计的中国第一部剪纸片《猪八戒吃西瓜》,开创动画新语言,在色彩运用和造型上的创新至今仍被奉为经典。1960年,特伟团队突破技术瓶颈,制作出第一部水墨动画《小蝌蚪找妈妈》,让齐白石的水墨虾在银幕上栩栩如生。当《牧笛》中李可染的水牛在银幕上踱步时,更是将中国美学推向了新高度。1995年,国际动画学会将“终身成就奖”授予特伟,使其成为至今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人,也让水墨动画成为世界动画史的独立美学体系。
1979年的《哪吒闹海》、1983年的《天书奇谭》与《大闹天宫》共同构成了中国动画电影“三大经典”。而《雪孩子》《九色鹿》《三个和尚》《葫芦娃》等作品,只要亮相国际几乎必斩大奖。一批锐意进取的动画人,以200余部美术片奠定了新中国动画艺术的根基。这些作品背后,体现的正是广东人“敢饮头啖汤”的创新胆识。
金城与戴铁郎、马克宣等前辈的密切交往,成为连接两个动画时代的桥梁。2004年暑假,戴铁郎到场支持金城创办中国动漫金龙奖,两人由此结下忘年之交。在上海华山路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老旧公寓里,戴铁郎创作出中国动画的标志性形象——黑猫警长。晚年的戴老握笔时手已颤抖,可一谈起创作,眼中仍迸发少年般的光彩。金城向《秋光》记者忆及这段往事时感慨:“身体可以老去,但创作热情永远年轻。”在他看来,这些广东籍大师秉持的“有根”“有魂”的创作理念,正是当下国漫崛起最需要继承的精神财富。
国潮崛起:市场化浪潮中的岭南突围
20世纪90年代末,外国动画席卷荧屏,中国动画陷入低谷。面对冲击,广东动漫人再次展现出惊人的适应力与创造力。1999年,金城从北京南下广州,在五羊新城创办《漫友》杂志。2002年,他签下台湾漫画家敖幼祥的《乌龙院》,以“全版权运营”模式让“漫画家”成为正经职业。
2004年,金城创立中国动漫金龙奖,2006年被广州市政府永久落户广州,成为推动中国动漫发展的重要平台。广东本土的动漫力量也在悄然生长。2005年,国家出台动画扶持政策,广州咏声唱片转型动漫领域,推出原创IP“猪猪侠”,这个头戴红色虎头帽的小猪形象最终在全国500个电视频道播出,斩获多项收视冠军。同样在广东,原创动力创作的《喜羊羊与灰太狼》、华强方特打造的《熊出没》系列,逐渐形成粤产动漫的“三驾马车”。
近年来,广东多地加大动漫政策扶持力度。据今年5月发布的《关于广东动漫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》,广东将对入选国家级重点项目的动画作品每部最高给予50万元创作扶持,对重点动画电影选题最高给予2000万元扶持。这些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,正助力大湾区形成全球罕见的动漫产业生态圈。
广东作为全国文化产业第一大省,规模总量连续22年居全国首位。粤港澳地域相近、文脉相亲,动漫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广州美术学院动画专业副教授钟鼎称“粤港澳大湾区是动漫发展的福地”——高校资源丰富、人才支撑良好、校企合作紧密,为行业输送大量新鲜血液。
然而挑战依然存在。金城敏锐意识到,广东动漫偏重儿童题材,需瞄准庞大的青年消费市场,这一判断促使他布局全年龄段内容。通过中国动漫金龙奖和“全国插画扶持计划”,金城持续挖掘青年动漫人才,也积极推动中外动画行业交流,策划举办多个对外展览。与此同时,广东咏声动漫推动的“青年动画艺术家扶持计划”经过10年实践,成功孵化《落凡尘》《凤凰与我》《觉醒》《狮子学狮》等多部优秀创意作品。2024年广东上映动画电影8部,占国产动画电影数量的28.6%,累计票房22.28亿元,占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的80%,产业实力令人瞩目。
近年来,广东动漫作品更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。像《雄狮少年》系列电影,将国家级“非遗”广东醒狮文化融入现代成长故事,获得了口碑与市场的双丰收。2025年,广东出品的动画电影《落凡尘》因融合牛郎织女传说与东方美学,成功入围了有“动画界奥斯卡”之称的法国昂西国际动画节长片主竞赛单元,显示了广东动漫在艺术探索和文化输出方面的新高度。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“冰墩墩”总设计师、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曹雪指出:“我们始终没有离开中国传统文化,而岭南文化包括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基因,就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。”
未来已来:大湾区动画的黄金时代
《哪吒》系列导演饺子(杨宇)在出租屋里完成首部动画短片《打,打个大西瓜》,并获得金龙奖最佳动画短片提名时,命运由此转折。2019年,《哪吒》以50亿票房震惊业界,横扫第16届中国动漫金龙奖多项大奖。《哪吒2》更以5亿重金打造30分钟神级打戏,单场景渲染20万小时,138家中国特效公司协同作战。广州大学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周鲒评价:“这是中国动画工业的大集合,没几个国家能有如此完整的产业链。”
在《哪吒2》的创作中,广东企业展现了全产业链服务能力——共10家广东动漫企业参与制作,深圳洛克特负责爆炸特效,东莞沃工场承接衍生品制造,实现了从制作到衍生开发的完整覆盖。素有“中国潮玩之都”之称的东莞制作了全球约四分之一的动漫衍生品、中国近85%的潮玩,为动漫产业提供了强大的制造支撑。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“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”,广东动画电影产业积极响应。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已深度参与到动画制作、宣发等环节。
面对AI技术对创作的影响,金城持乐观务实的态度:“AI是大数据的资源整合,不具备独立创作思维。这就像摄影刚出现时,人们担心会取代绘画一样——两百多年过去了,绘画依然存在。”对他而言,动漫源于生活,来自民间,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,真正的创作永远需要非凡的创意能力,需要扎根生活,传递幽默、乐观、向上的精神。
站在广州JC动漫馆“塔拉的猫”系列漫画前,年过花甲的金城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神采飞扬,“有大学生看到我的新作,还以为出自同龄人之手。”他不会等待衰老,反而觉得“人生的黄金时代刚刚要到来,最满意的作品一定在今年,在未来”。
2023年1月,金城投入巨大精力筹建的“百年国漫馆”在东莞开幕。这是中国首个以“中国动画百年”为主题的陈列馆,恰逢其时地记录了国漫复兴历程。正如金城所说:在全国动漫版图中,广东的动漫氛围是独树一帜的。大湾区不仅影响了创作者,也形成了良好的漫画消费市场,成就了整个湾区的动漫文化氛围,“广东的动漫产业不只是一个地理坐标,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地标。”
广东动画人用百年时光证明,真正的经典,既要有岭南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勇气,也要有“万龙甲”般集众家所长的协作智慧;既要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,也要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。这条路,他们走了一百年;而下一个百年,才刚刚开始。
来源|《秋光》杂志
文字|张婧婧
摄影|贾萌
责编|甄晓岚
校对|檬方
审核|刘力
配资正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